第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6日在南海大沥开幕

2017-03-07 15:42:26

3月6日,第26届IOD(全称:Ideas on Design)国际设计大会(以下简称“IOD大会”)在南海区拉开帷幕。大会由南方日报社联合蚂蚁雄兵、德稻传媒、大沥总商会联合主办,以“设计连接世界”为主题。

已经成立26年的IOD是世界上历史最长,并获业界尊重和认可的设计交流大会,过去该大会一直在澳大利亚举办。本届是首次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国家举办。“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等20位国际顶尖设计大师与会。

为期三天的大会将通过专题演讲、高峰论坛等形式,与2000名海内外企业家、设计师展开思想碰撞,共同探讨“中国制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实现路径。

佛山由此再增一个全球产业链前端入口。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在会上表示:“我们将营造国际化的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环境,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努力推动设计人才的‘最强大脑’与珠三角的‘最强制造’全方位对接,推动工业设计与佛山2万亿、珠三角10万亿的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大会联合主办方所在地,大沥镇与世界顶级设计师结缘,全球创客小镇也由此迎来“世界时间”。

热闹▶▷提前半小时排起入场人龙

8时30分,距离大会开幕还有半个小时,会场入口侧的同声传译设备领取处已排起长长人龙,来自海内外的设计师、企业家及观众陆续进入会场。在大会正式开始时,可以容纳800人的会议厅内座无虚席。

翻开会议资料,一本专门制作的国际大师简介不难看出大会受热捧的原因:工业设计大师Dan Formosa、Pininfarina设计公司总经理Federico Viganò、“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来自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照明设计等多个领域的20位顶尖设计师将参会,不少专业直接与佛山传统产业相关。

“在英文里,‘设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很短的单词,但IOD大会上的发言却代表了最高的标准,希望大家能享受大会并得到激励。”IOD大会创始人Ken Cato说,事实上,不单企业希望与设计师对话,设计师也渴望与中国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大会和企业建立联系。”

“促成大沥乃至整个南海、佛山与全球创新资源对接正是德稻与蚂蚁雄兵主办这次大会的目的之一。”德稻集团创始人李卓智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德稻希望汇聚全球智慧,助力南海的产业升级。

热议▶▷工业设计不以牟利为主?

在开幕当天的主题演讲中,柳冠中一句反复强调的话引起场内与会者的热议。在这篇名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的演讲中,柳冠中说:“工业设计不能以牟利为主,要体现出共享性的服务设计本质。”

柳冠中现任清华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当他作为第三位主讲嘉宾登台时,台下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与会者专门为听他的演讲而来。

在演讲中,柳冠中谈到了“服务设计”。他说,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需求,工业设计应从解决问题出发。“但现在很多设计师只醉心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设计创新都被利润扭曲了。”

“可是不讲商业模式,不以牟利为目的,可能就没法生存下去了。”台下,不少设计行业从业者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沥乃至整个南海、佛山以中小民企为主的企业结构,使企业在运营成本上难免有点“锱铢必较”。

会后,柳冠中对此回应,强调设计不以牟利为主,是为了提醒设计师要多用“脑”去思考服务设计的本质。当下,一个跨界的综合时代已经到来。设计是用来协调跨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对工业设计所服务的制造业而言,其产业升级中也必须要有这样的“新脑子”。“你看很多企业的二代接上班后,因为导入了新思想,通过‘新陈代谢’,企业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柳冠中说。

热捧▶▷企业取经国际先进设计理念

在IOD大会上,来自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的顶级国际大师的分享吸引了来自南海、佛山乃至全国的企业参会。对这些企业家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企业对IOD大会的热情很高。”佛山市中小企业促进会执行秘书长梁伟雄说,通过该协会发动,仅美的一家企业就组织了各部门20多人参加。“对不少佛山企业来说,设计尚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其他创新,没有设计作为抓手,很难做起来。”

现任三星国际设计咨询委员会董事的Dick Powell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电熨斗的创新项目中,他们将电熨斗的注水孔移到后方并加大,再辅以对电熨斗所需板的改良,让人们用起来更简便、更稳定。新产品投入市场后仅1年,其市场份额就提升了8%-14%,“设计对于产品的意义在于,人们看到这个产品就知道这个品牌是怎么一回事,产品就是我们和用户的沟通点。”

在梁伟雄看来,Dick Powell电熨斗的成功设计,正是IOD大会对南海乃至佛山企业的意义所在。“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辨识度,这样才能摆脱低价竞争的窘境,更具国际竞争力。”

“在这次大会上,很多国际设计师分享了关于设计、创新的理念和思想,这些理念值得企业去学习。”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秘书长鲁红霞说。该协会会员单位到场的有60多人,很多企业的设计总监、部门经理都过来了。“近两年来,佛山的版权登记量都是以45%的速度在增加的,这说明企业对版权的意识在增强,但我们的设计师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观察眼

“牵手”大沥IOD大会或成国际设计资源进入中国的窗口

“大沥要像追女仔一样,通过IOD大会这个平台,让国际设计大师了解大沥、了解南海。”南海区大沥镇委书记刘浩文如是说。

设计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原动力,并且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好的设计既是好产品的基石,也是企业的竞争力、辨识度和品牌文化。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各自设计领域名声斐然的大师齐聚以制造业闻名的南海大沥,本身即释放出以国际、创新、品牌为关键词的积极信号。

IOD大会在南海与国际设计资源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南海得以展示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活力,同时也有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新渠道。

南海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曾对笔者表示,智能制造领域虽炙手可热,但真正了解工业设计的人凤毛麟角,“前端的设计都没做好,后端的产品很难做好”。

这反映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对产业链前端资源的需求。可以预见,在从“制造”向“质造”,再到“智造”的过程中,对标国际先进的设计资源,将给予南海转型升级极大的推动。

随着高通、苹果等技术巨头纷纷在深圳设立研究中心,越来越多的国际创新资源将通过深圳辐射到中国其他地区。这种集聚和辐射效应,是深圳被称为“创新之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下,大沥正全力打造全球创客小镇。“牵手”大沥,IOD大会或将成为国际设计资源进入珠三角的一个窗口。诚如德稻集团创始人李卓智所言,通过“牵手”德稻,大沥由此打开了与其背后拥有的全球63个行业、500多名设计师资源的合作。再加上背靠着珠三角广阔资源和雄厚制造业基础,南海有机会成为这一重要创新资源的集散地,辐射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假以时日,前景可期。

■关注

五湖四海志愿者来南海“追星”

来自广州的张雅惠在会场穿梭,将日本、英国等地的设计师指引至采访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照明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黄慧慧忙着记下主题演讲的内容;从广西来佛山,刚过20岁的李倩正期待着一场关于水与城市设计的讲座来激发她的灵感。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角色——第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以下简称“IOD大会”)的志愿者。

“与30位国际顶级大师面对面深度交流的机会,免费全程参与本届大会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国际设计之夜等活动。”正因为能与大师们来一次亲密接触,这则来自佛山南海的志愿者招聘启事吸引了来自全国400多名高校学生报名。经过两轮筛选,最后仅有不到50人留下,最远的志愿者来自哈尔滨。“当时我和朋友一共3人一起报名,最后就我一个人选上了。”李倩说。

“我就是为柳冠中和Jim Doyle来的,以前追设计大师都是去北京,这次到了佛山。”李倩说,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柳冠中偶尔还会在国内高校开设讲座,但能见到国际设计大师Jim Doyle的机会就很难得了。尽管要向学校请假、向家人解释,李倩还是果断抓住了这次机会,独自一人从广西到佛山“追星”。“以前我主要是关注‘光’,但是我现在觉得,在设计里加上‘水’好像很有创意,就想来听听,看能不能有所启发。”

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学生张雅惠刚刚跟自己的偶像——交互设计大师Dan Formosa交谈了几句,“我之前对交互设计的理解很表面,而他的解读非常通俗易懂。”张雅惠说,她对Dan Formosa设计的美国著名家居品牌OXO旗下系列厨房用品等作品很感兴趣。“我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他就以汽车和人为例,车的系统不止要达到车知道人要做什么,还有人对车的动态作出反应。”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大会鼓励年轻人加入设计行业”,IOD大会创始人Ken Cato说,这次大会不仅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他们的思想带到了佛山南海,也希望将这里的年轻设计师带向世界。

■声音

第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执行主席、蚂蚁雄兵创始人刘军:

促设计灵感、供应链资源对接南海本土制造

当前,南海正着力打造全球创客新都市,为本土制造业升级集聚人才。通过IOD国际设计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设计大师不仅能为南海带来多年来积累的设计灵感,还能带来全球人脉和供应链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南海补齐创新人才、资源方面紧缺的短板。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数据、VR等新技术不断崛起的背景下,也要求企业实现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转变,在借力金融资本、打通供应链资源的同时,通过设计助推创新裂变,从而促进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

策划:龚晶

统筹:何帆燕 段思午

采写:何帆燕 王诗琪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