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人才建设研讨会” 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于2018年4月14日—4月15日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武汉成功举行。
研讨会第一环节 :专家委员会会议与学术讲座
14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上述主办、承办、支持、指导单位的30余所艺术设计院校39位正副院长、教授、专家,齐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得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与设计出版中心主任孙明首先介绍,盛情邀请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讲话与主持。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董事长程凡、毛春义、陈顺安等校领导出席了专家委员会会议。陈汗青教授围绕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阐述了"双一流"基础上,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其引领示范基地的走向;强调课程教材建设是其支撑,育人是教育之魂,课程是育人之基,教材是课程之本。专家学者理当关注教材撰写,研究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与教材,以推进中国一流本科、专业、人才、课程建设。陈汗青教授作为被推举的召集人与北大出版社第六事业部李虎主任向各位委员颁发聘书,介绍了该委工作目标与机制, 受到会议的肯定。在热烈掌声中“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 宣告成立。
随后在专家委员会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对教材出版、教材定位等现实问题,以及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宋协伟教授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马赛教授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孙守迁教授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朱钟炎教授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会议讨论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应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设计学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计创造的方法、涉及发生及发展的规律、设计应用与传播的创新。以创新设计驱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重大国策。这次在全国率先召开该主题研讨会既有意义,又有必要。
专家们纷纷为发展中国设计建言献策,并在专家委员会机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出版社教材服务、人才培养与教材定位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本次会商讨成立了“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并为专家委员会代表颁发了聘书。后期将通过有效沟通、传播、交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资源与学科权威性优势,为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建设和人才建设服务。
二、听取北大出版社第六事业部李虎主任介绍教材出版形式,以及“互联网+”教材内容的AR建设等。大家讨论了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认为设计专业教学要广泛汲取各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与方法,构成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知识服务,知识付费、文化自信等应成为新时期教材出版的重要价值。
三、对教育部2018年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其引领示范基地有了明确认识,分析了年底启动本科专业排名评估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动向,推动了各与会单位对教育部强调的一流建设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落实。
专家委员会会场照片
会议期间,咏归小礼堂举办了专家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以“PI设计”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清华大学“知、智、志”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他还分享了该校产品设计的相关案例。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宋协伟在讲座中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反思,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设计现代大学?他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要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全球新大学”。他结合世界顶尖大学的案例,强调设计教育应该具备启迪智慧的能力,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具备的潜力去改善世界。
两位专家的学术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专家委员会会议合影
研讨会第二环节:研讨大会
4月15日8点“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人才建设研讨会” 准时开始,会议由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桂宇晖院长主持
陈汗青教授主持研讨会
桂宇晖教授主持研讨会
大会首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院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院长、湖南大学设计学院何人可院长带来的“一流学科与专家建设”视频访谈及专家们对本次会议的祝福。其中,长江学者鲁晓波院长指出国内外设计院校都将变革目标指向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灵活模式,跨学科、协同创新设计成为关键热词。如何以相对稳定设计教育体系应对变化日益加速的社会现实,离不开“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人才”建设。国际艺术设计与传媒院校联盟(Cumulus)副主席、青年长江学者娄永琪院长认为设计可以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中扮演关键角色,一流设计专业和课程要致力于推进设计创意和科技、商业的整合,开放式的跨文化交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何人可院长从工业4.0和中国智造2025角度指出,设计已变成综合性过程和系统性方案产出,教学结构、课程衔接、教材内容是培养所需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安洲副校长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致欢迎辞,并与全体主办单位代表一起进行了会议启动仪式。在主持人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前期筹备情况后、大会进入了主旨报告环节。
陈汗青教授以“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建设路径”为题,围绕新《国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的背景、标准、要则、路径、实践,强调办好一流专业,须大力推进一流人才、一流课程及其一流运行平台的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武汉工业设计协会蒋群副会长提出了如何从协会角度,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与设计创新的工作。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的主旨演讲谈到未来设计教育的走向和当代设计的重点趋势。他强调:在综合价值导向下,通过知识创新和智慧启蒙,培养有趋势预见力和应变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十分重要,并提出教材建设应围绕专业如何办好、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展开,使教师成为引领设计专业前行的专家。同时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及其体系调整的框架。强调设计学院不是“学生工厂”,而是“知识工厂”。设计教育应该具备启迪新思想的能力,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具备的潜力去改善世界。弱化专业界限,融合各学科。其课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启发学生自主研究与学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研讨会合影
上午研讨会紧密围绕基于新《国标》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材”建设路径、设计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立体化创新教材编用、国家教材局政策解读、“中国方案”目标下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教材发展趋势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13:00,虽然时间较长,但学术氛围浓厚,相关研讨内容如下。
一、探讨了基于"国标"的卓越创新设计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
二、“一流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方案”目标下高校艺术与设计教材编用与趋势。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徐海翔教授专门讲述专业教学服务地方需求、区域经济,以实践体现民族特色。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周峰院长、鲁迅美术学院胡秉文处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刘柯艳副院长提出教材围绕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形成对社会问题关注和系统的思考方法。姚善良、卢善芬等专家认为,设计专业应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及创新意识;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掌握本专业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杨新副院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崔天剑副院长、清华大学成湘文客座教授强调设计专业类学生还应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规范;能基本胜任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具备相应的国际交流、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和设计管理等能力。
研讨会专家踊跃发言
经过两天研讨,本次会议在专业建设、出版社教材服务、人才培养与教材定位方面取得了如下共识:
1.进一步明确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5大要素:优势方向、中心团队、教科基地、项目成果、机制氛围。持续发展和完善高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际一流学科、专业的硬件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一流设计人才学习、研究、创作和成长的 完整通道。同时遵照设计学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综合的创造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以及科学工作方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人才及其引领示范基地建设是2018年高校深度推进的重要任务。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相辅相成,学科是专业发展的龙头与基础,而课程、育人、教材是打造一流专业的重点。
2. 会议重视与支持各高校优势专业积极建设与适时申报一流专业。特别是有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优势专业;或入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或基础较好的智能产业类专业。创新性、革命性是设计人才进化双原则。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符合办学条件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高。"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专业开办的历史及现实条件的差异,总体依照国家标准,评估及确定培养日标。培养日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应根据发展的需要、条件的变化,定期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和完善。"
3. 建设好教师团队至关重要。一流专业的实质问题是高质量教师。专业负责人社会声誉高,奉献精神强,教师团队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在教学改革、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显著,具备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等。注重跨学科、跨性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一流教师团队是跨领域、甚至跨国性的集合。
4. 深耕专业平台。努力创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或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或省级以上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使专业平台建设和运行规范有效,共享程度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成效明显。
5. 注重校企、校校协同育人。在这巨变的时代,要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相关企业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有彰显办学特色的产教融合项目,有与相关名企共建产学研平台;与用人单位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在围绕国际合作,信息化教学、双创教育、科教结合、产学融合等方面创建标志性成果。
6.确保教学质量。努力取得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争取获得国家或省级级教学成果奖;同时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等级别奖项,学生报到率、初次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社会影响大。
7. 未来的课程和教材要推进纸质教材和数字媒体资源融合,把握质量和创新,面向世界,创建一个激发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我们的教材、课程要跟上变化。课程内容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根据时代发展去更新。教材和教学方式要打通专业壁垒。阻碍学生深入探究,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则有害无益。核心是帮助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程, 使学生“带着使命感去学习”,目标清晰,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专业核心知识;了解设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国内外设计学理论前沿;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以支撑毕业生10年以后的职业生涯。这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
8.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想中的状态是以现实世界问题为基础,对传统学科与部门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与重构,形成复合的新兴学科。多学科知识重新融合在同一个知识框架的体系中,学科专业的界限被模糊,学生研究所涉及到的领域更丰富。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跨界设计专业”。传统大学模型往往是静态的、线性的机器,各学科像齿轮一样卡在一起,相互关联但各自为政。设计师要重新思考设计,扮演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从设计“东西”转向这些产品所处的上下文语境——复杂的系统。
9. 全球化时代需要设计新的模型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机构应该创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性知识平台来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作为机构的每一层面,将创新作为设计和操作的关键元素,重新设计现代大学。设计一定要转型,改变看待设计问题的角度,改变对普通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围绕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学,形成对社会问题关注和系统思考的方法。建设多维交叉的学科研究体系,建设具有本土立场和全球视野的科学研究系统,建设多层次、多通道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10. 在人类进入“共享经济”新纪元的时代,设计之都举办的这次研讨会很有意义。“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代替。协同共享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数十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共享出行、共享金融、共享美食、共享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知识教育、共享任务服务、共享单车、共享物品、滴滴快车、众筹、网易公开课⋯⋯未来二三十年教育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认知、互动、使用、分享、流动五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预见商学院将是下一个大的设计师出产地。人工智能、能源、生物科学是三个 “大有希望的领域”,年轻人可在其中获得成功并产生巨大影响。未来普遍产生于动态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危机将通过创造性的进化而得到克服,从而使系统达到更高一级的平衡。
大会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全体师生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所付出的幸勤付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高度肯定与感谢!